大南阳网

标题: 浅谈南阳农村婚俗\南阳的结婚风俗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心在哪    时间: 2013-6-26 20:11
标题: 浅谈南阳农村婚俗\南阳的结婚风俗
男方:
  1.新郎母亲
  a.做被子单数条,其中一条要在结婚当天铺在新床上,其余的偶数双则在结婚当天摆放在新床上。
  b.做被子时,主家需邀请本家族妇女(新郎伯伯、叔叔、哥哥、弟弟的媳妇)前来帮忙,一般情况下若一直忙到中午,就需在主家吃饭。
  2.新郎父亲
  结婚前天需要有新郎的父亲或其他男性长辈去借瓷器,所谓的瓷器就是结婚当天酒席上用的筷子、盘子、碗之类的,同时还要借桌椅板凳,瓷器和桌椅板凳,都是租借的,每个村里都有做这类生意的人家,其租借费是按一桌酒席所用物品计算的,(一桌酒席上一般坐八个人),一桌瓷器8元,一桌桌椅板凳10元。
  3.结婚前夜有本家族一小男孩需睡在新床上,称押床娃儿,押床娃儿,一般是新郎长兄的儿子,新郎长兄若无儿子,可用次兄的儿子,也可以是新郎的弟弟或叔伯家的弟弟。
  4.结婚当天:
  a.男方准备好婚车,去女方家接新娘.同时还有已部分人需随婚车前去接新娘。【押轿娃】和押床娃是同一个人,拿着“一束花”,到新娘家后,由押轿娃进新娘得房里把花送给新娘。【媒人】媒人需提着“马灯”(普通的手提灯即可代替),和迎亲的人一起去新娘家。【管事的】随婚车一同前去新娘家迎娶新娘,负责到新娘家发红包,遇到女方不满意的事可找他协商解决,以求能把新娘顺利接上婚车。一般是由男方中一个比较会处理问题的长辈担当。【接的人】一般还要有两个女性随同一起去接新娘,一般有新郎的嫂子、娘,婶,两个。
  女方:
  1. 做被子双数条,以求吉利,做被子时,主家需邀请本家族妇女(新郎伯伯、叔叔、哥哥、弟弟的媳妇)前来帮忙,一般情况下若一直忙到中午,就需在主家吃饭。
  2.嫁妆.可当由女方去购买,也可由男女双方协商后去购买,或由新郎和新娘去购买,嫁妆费用,一部分是男方的彩礼,因此只要只要男方的彩礼多,女方的嫁妆也就会更多一些。
  “谈到南阳城的婚俗,已经‘失落’的‘夜娶’不能不提。”在南阳师院,民俗专家高二旺向笔者介绍,南阳人“夜娶”是古代“昏礼”和抢婚习俗的再现,在明、清、民国一直沿袭,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废除。在清光绪《新修南阳县志》上这样记载:“居民逼其虐势,不敢白昼婚娶”。高二旺说,这里所讲的恶人,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朱柽(唐王),他在1408年来到封地南阳。每日无事即登王府山,看到谁家有喜事就率人强抢新娘。为了使新妇免遭蹂躏,百姓只好“灵活”地把娶亲改在夜晚。而在《仪礼·士昏礼》上,也有先秦时期,男方黄昏时率车队到女方家迎亲的记载。这些典故和传说,让“夜娶”历史感与神秘感兼具。
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,虽说“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”,可对于南阳各地的人来说,婚俗程式中“说亲、合婚、定亲、下聘、送好儿、迎娶”6大步骤,却都能娓娓道来。现实中,男方送见面礼、送订婚礼、挑吉日等项目仍然“流行”,只是一些细节有了新的解释。如女方在订婚回礼时送出男衣男鞋,寓意已由过去的寄托生育希望,变成了岳父母对于新女婿的喜爱和娇宠,以及对男方聘礼的回赠。
  与此同时,一些存偏见的婚俗已被摒弃:如成亲之日,嫂子不准相送,因嫂与“扫”同音,不吉利;男方迎娶时,坐一男童当“压轿娃”,希望女方生男;“新婚三天无大小”,婚礼上捉弄新郎父母;“闹洞房”来驱邪避灾……
  品“俗”
  列入“非遗”的《发嫁歌》
  “太阳出来一点红,千金姑娘上楼棚。千金姑娘楼棚跨,一溜金莲到婆家。在家是个贤惠女,出门贤惠还是她……”(选自桐柏婚俗歌谣《发嫁歌》)根据南阳传统,新娘在出门时,即使心情高兴,也要装出哭相,因此旧时南阳各地都编有很长的煽情《发嫁歌》并流行民间。在桐柏县文化局,记者了解到,桐柏婚俗已作为南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,被大力保护、整理,其中就包括《发嫁歌》。
  在桐柏县文化馆,从事婚俗研究多年的副馆长李修对告诉记者,桐柏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封闭,婚俗经过300多年的兴起、发展和传承,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原生态表现形式。“以《发嫁歌》为例,一般由父母、姑姑来唱,因为感情真挚,那调听起来特别有味儿。”此外,还有《装箱歌》、《结婚歌》、《扫床歌》、《闹房歌》等等。李修对现场演示起了包含俏皮祝福的《扫床歌》:“头把撒的是长命富贵(喜哟——),二把撒的是金玉满堂(喜哟——),三把撒的是三得济,(喜哟——)……”这些歌谣一般是一人唱多人和,有参与有互动,热闹、喜庆。现在县城娶亲,还有很多家庭会唱这些歌,送女或迎亲,抒发亲情,一代代这么唱下去,很打动人。
  说“俗”
  条条大路通“幸福”
  在走访中,笔者了解到南阳婚俗的众多细节讲究,几乎没有两个人的说法是完全一样的。单是一个男方送订婚礼的清单,女方陪嫁的“必备物品”,就有无数版本。不过,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,这一切与幸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,所有的风俗习惯只是锦上添花,而不是命中注定。
在位于市中心城区的双喜婚庆礼仪公司,笔者见到了负责人张经理。作为年轻的婚礼策划人,张经理认为:“传统习俗在今日婚礼中更多是象征意义。年轻人算日子算仪式时间,赶着吉日吉时结婚,为的是一个‘好兆头’,但心里却都明镜似的,早一天或晚一天,10点仪式与11点仪式并不重要,维系这段婚姻的,不是数字,而是两个人的感情。”他说,现在的婚礼都讲究个性,场景、服装、请柬,客户能想到的,婚庆公司都能做到,婚礼一般花费在3万元左右,豪华的婚礼声光电效果齐全,花费能达到十五六万元。可是,撇开形式,婚礼的两大主题是不变的,那就是“情”和“孝”。从古至今,万变不离其宗。
  一位民俗专家说过:“俗”这东西,本来也不过就是尘世中的小情趣,它让我们可以有个幸福生活的模板,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妙的未来蓝图。就像姑娘出嫁,要找一个帮新人缝新被子的“好命阿姨”。我们看不见自己婚姻的未来,但从这位阿姨身上,我们可以看到希望,看到一个鲜活的尘世幸福模型。
  婚俗让我们“有俗可依”,但却未必需要“有俗必依”。正如在南阳民间婚嫁柬帖中经常多处使用的“雁”字和大雁图案,象征夫唱妇随,永结同心,可事实上,它只代表祝愿,只是开端。现实生活中,通往幸福的道路各有不同,俗礼之后,幸福还要自己努力。
  相关链接
  “昏礼”的变迁
  “昏礼”在五礼之中属嘉礼,在古代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。《礼记》载:“昏礼者,将合二姓之好,上以事宗庙,而下以继后世也,故男子重之……”另据《仪礼·士昏礼》载:“昏有六礼,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”黄昏时满天的晚霞,宁静深远,此时日月交替,含阴阳调和之意。“昏礼”不举乐,不庆贺,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。“昏礼”始创于西周时期。一般认为,此婚俗于秦朝已经定下,其后用于汉朝。随着朝代更替,“昏礼”后被在白天举行的“婚礼”取代。
  从明朝初期开始,南阳人娶亲时间又发生了变化,由白天娶亲改为夜间娶亲。相传是为避朱柽(唐王)“抢婚”,夜娶的路上也不敢打灯笼、吹唢呐,新婚之夜闹洞房、摆酒席都得悄悄进行。至今南阳还保留有把灯吹灭闹房的习惯。“夜娶”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消失。
现在南阳的青年人,已经融入了整个社会之中,婚事新办蔚然成风,已经不拘泥于旧的繁缛礼节之中了。三里不同俗,十里改规矩,南阳农村婚庆人以时尚的思路,与世界婚庆市场接轨,弘扬传统喜庆风俗,传播现代婚庆文化,打造婚典新时尚,是南阳农村婚庆人永远的追求。

作者: 腾云驾雾不迷路    时间: 2013-6-27 14:33
很详细哇
作者: 违心话    时间: 2013-7-8 20:47
好麻烦阿




欢迎光临 大南阳网 (http://bj.dny8.com/) 强劲动力 Discuz! X5.0 Beta